中國字書之有部首,是從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開始。氏以五百四十部 來統括九千三百五十三字,以及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字。主要目的是要推究 六書的義理,探索語文的根源。其分部類從,可說是相當精密。此後呂忱 撰字林、顧野王撰玉篇,也大多依照說文的部數。不過說文的分部,是以 小篆為準。至梅膺祚撰字彙,改從楷體,並合併說文的部居,以筆畫的多 寡作為分部的次第,自一畫至十七畫,列二百一十四部;每部之中,又以筆 畫的多寡作為列字的次第。氏之所以要作如此的變革,其用意則在於便利 檢閱。後來張自烈撰正字通,便是以字彙的部居為準。康熙字典的修撰, 又是以字彙、正字通為底本,所以其分部之例,也完全依照這兩本書的方式 。從此之後,二百一十四部便成為後代編撰字書所遵用。           部首的應用,可說是相當廣闊,除了字書以外,還有許多工具書,例如 人名詞典、地名詞典、各種古代典籍的索引等。尤其中文資訊極為發達的今 天,所有電腦內碼字序的安排,也都必須使用部首。因而在國語文教學方面 ,如何讓學生確切了解部首的形、音、義,確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。然而, 二百一十四部首中,有些是說文未收的,有些是說文已收但不作部首用的, 有些則是字形相近而容易混淆的,所以各界對於部首的形、音、義,解說頗 為紛歧。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有鑑及此,並為配合國字字體標準化,特邀 請國內語文學者,李殿魁張孝裕張文彬曾榮汾柯遜添蔡雅琳李 鍌等人,組成研究小組,廣為考訂。說文可考的據說文,說文費解的則據甲 金文,或兼採其他各家之說,務求其明白易曉。歷時一年,研訂成冊,名之 曰:「部首手冊」,以便於學校教師教學及一般民眾查閱檢索之用。今將付 梓,特為之序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華民國八十一年十月   李 鍌 謹識

[回目次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