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輯說明

 

  新詞是什麼?為什麼要整理?如果從語言的實際運用來看,語詞是否有新舊之分?一般談論語言學理,只要把詞的定義說清楚,很少會去談新舊詞的界限。既然如此,教育部是否有必要大費工夫去蒐輯這方面的資料?關於這些問題,我們的看法是這樣的:

  一、語言是社會環境的產物,新詞語反映社會的新環境因素。

  二、語詞在固定的時空條件下,是可以分新舊。

  三、凡是新詞語在用法上往往呈現不固定的特質。

 

  社會的演變得從不同角度去觀察,才能了解一個社會在不同時間中產生的變化。諸如食衣住行的變化,生活價值觀的改變,政府政策的影響等等,而事實上,這些改變都會反映在語言中。語言會將這些改變的事實記錄下來。例如自「電腦」普及後,大大改變許多領域原有的做事觀念與方法,隨之而來的是與「電腦」相關的事物不斷產生。往後若要研究這十年的社會變遷,「電腦事物」的相關用語必然是最明顯的標誌。如此看來,語言不就像是考古文化層一般,每一層次都具有當時段的特徵。教育部逐年統計國內各領域的用語,用心即是要做文化語言層的建立,而立即的新詞語整理又是最直接的語言層特色的反映。透過這些新詞語的整理,可以探索不同時段所滋生的新社會因素。

 

  從上文來看,要觀察語言的層次得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。空間不同,無法相較。相較的條件即在同一空間,不同的時間。若不依循此標準,詞的新舊很難有個定準。比如海峽兩岸相互交流以來,兩岸的語詞也互為影響。臺灣的「電腦」一詞逐漸取代了「計算機」,將成為兩岸對computer的共同譯名。但我們也接受了如「統一口徑」、「對外窗口」的用法。對臺灣來說「電腦」已使用多年,對大陸來說可能就是語言的新成分。反過來,「口徑」、「窗口」對大陸來說,不是新詞,對台灣來說,這種用法卻是新成分。因此,所謂的「新詞」大概包括兩類:一類是表示新生事物的新詞新用,一類是表示新義的舊詞新用。無論那一類,若要歸納,就必得在同一空間,不同的時間比較下方得為之。

 

  新詞語有個特性,就是複呈效果不如固定語。往往在某個領域中,顯得很固定,但是移至另一領域中,卻顯得很陌生。但要了解這種情形,得先剔除專業用語。以「電腦」如此高的流行率,對某些「電腦盲」的人來說,可能完全陌生。因此,這些具未固定特質的用語,當以表述一般生活感情的用語為準。例如:「鴨霸」一詞,本是方言用語的擬聲詞,對於使用閩南方言的人來說,可能還覺親切,對於完全不懂閩南方言的人,在自然使用中,可能一輩子也不會主動使用此詞來表達其不講理、強勢的意思。再如「另類」一詞今天的用法,後加成分十分混亂,從「另類藝術」到「另類父母」,都可能存在,某些人可以接受,某些人可能完全無法理解。針對這種特性,有些新詞語連準固定都說不上,在語言學上的地位未明確,是否可以成為蒐錄的對象?我們以為「凡是走過,當留痕跡」。這些語詞既然已存在於這個時空中,不管未來發展是否成為大眾約定俗成的固定語,但必然反映了我們社會的某些現象。我們在語言與社會關聯的工作目標指引下,是無法不去收錄這些複呈效果不明顯的語詞。因此。對於像青少年流行語、流行的廣告語、報刊雜誌刊頭的特用語等,只要在文獻樣本上出現,就會把它收錄下來。

 

  就以上說明來看,也許有人會認為我們所收的資料會失之太濫,我們倒認為如要觀察一個社會的演變,再沒有比語詞的觀察細緻了。高樓大廈、車水馬龍固是社會環境演變的明顯象徵,但是未能如「虛擬醫院」、「芳香療法」、「霸機」、「網路咖啡」更能傳神。了解青少年的心態,固然可以從服飾、行為去觀察。但是若能一併去認識他們的特用語:「炫」、「酷」、「遜」、「high」、「八卦」、「斃了」,那才叫了解今日的「Y世代」、「X世代」。也許有人也會擔心這些語詞會干擾標準語的推廣。我們的看法是:標準語的發展是持續的,它會不斷從環境中吸收新成分,但是否會沉澱下來,則必須假以時日的觀察。我們認為語言在約定俗成過程中具有篩選的機制,因此不廣被認同的語言成分自會逐漸消失,結構佳、功能強大者自會留存。教育部利用國語辭典來加以採錄留存部分,但對於語言實況,則利用年度語詞調查報告與新詞語料彙編加以收錄。雙管齊下,對於語言的資料,做最大的掌握。

 

  國語會在語文整理的工作上向來不遺餘力,年度語詞調查、新詞語料整理是持續性質的工作。我們利用有限的人力、經費來進行,難免留下一些疏失,還望各界不吝指教。

 

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新詞語料彙編編輯小組總編輯 曾榮汾謹識

 

[回目次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