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揚母語 鼓勵創作

  語言承載了文化,且為其重要的傳承工具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(UNESCO)於1996 年在巴塞隆納發表「世界語言權宣言」,彰顯現代社會中母語傳承的重要性,並於1999年宣布自2000年起每年2月21日為「世界母語日」,其目的是為了所有語言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發展,並促進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。

  由於現代社會多元族群及文化的發展型態,本土語言文化成為各界關注的公共議題,透過對弱勢語言的關懷,表示對不同族群與文化的尊重。教育部非常重視臺灣本土的閩、客、原各族群母語與文化的保存及創新,自90學年度起,透過「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」規範中小學生選習本土語言,將課程納入正規教育體系。後續年度除了持續發展本土語言教材與課程、強化師資培育之外,並積極建置數位學習資源,如:閩南語、客家語的線上辭典和拼音學習網站等。

  在推廣活動方面,教育部為了保存本土語言文化之美,自民國97年起舉辦臺灣本土語言文學獎活動,鼓勵國人使用母語寫作,並提供創作者一個盡情發揮的舞臺。今年已經邁入第5屆,投稿作品經過評審仔細審查,最後共有52件作品脫穎而出。本屆得獎作品題材廣泛、情感真切。王倩慧的《滬尾暮色情紛紛》傳達了街頭藝人的困苦無奈,還有他們的堅強毅力;邱湘雲的《種》對高雄氣爆事件有深沉細膩的觀察,期待在烈火燒灼及砂石掩埋中能長出希望的幼苗;李長青的《蘆竹的歌》透過描寫5位慰安婦在紀錄片中的言語及對日本政府的控訴,呈現在戰亂時代的悲哀與堅韌。集結本屆得獎作品的電子書,看見作者們用自己的母語描繪出對這塊土地的細膩感情,也讓讀者在字裡行間中了解母語創作的美。

  感謝所有創作者的努力,教育部將持續推動各項本土語言教育工作,廣邀各界一同分享本屆文學獎活動的豐碩成果!

教育部部長謹識